记者手记:中国舞剧《朱鹮》在纽约观众心中“筑巢”
2018-01-22 19:5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纽约1月22日电(记者王建刚)新年伊始,被称为“中国《天鹅湖》”的舞剧《朱鹮》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从演出前的一票难求到谢幕时的群情鼎沸,再到美国主流媒体的褒扬称颂,似乎都在传达一个信息:《朱鹮》让纽约折服了!

  赢得纽约“芳心”

  1月5日至7日,由上海歌舞团历时四年精心创作的唯美舞剧《朱鹮》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3场。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打造的“中华风韵”系列演出,舞剧《朱鹮》以环保为主题,通过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唯美浪漫的舞台画面,讲述了朱鹮这一珍禽与人类相惜相怜的命运,呼唤人们在曾经失去中叩问永久珍惜的情感共鸣。

  乔尔·本杰明,“美国室内芭蕾”艺术总监及创始人,曾在美国主要现代舞和芭蕾演出团体担任舞者。他在观看《朱鹮》演出后,毫不掩饰他对这部作品的喜爱,称它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从“忧郁的绝望到纯真的希望”。他说,“这只扇动着美丽双翅,名叫朱鹮的吉祥鸟,承载着希望,传递了人类对自然的那份挚爱。”

  纽约,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作为世界艺术中心,严肃的和堕落的,高雅的与粗俗的,正常的与畸形的,古典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各类反差极大的现象及艺术形式并存,交织成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景观。纽约这种光怪陆离的文化生态,适应着聚居在这里的各色人等的多样需求。

  在这样一座文化杂陈的大都市,纽约似乎没有某些文化单一的城市与生俱有的“排外”情结,而更倾向在同一个时空里百态俱陈、百味兼备。尽管如此,纽约有时更像一个矜持的女人,不时会展现一丝孤芳自赏的自傲,但一旦芳心被打动,便会放下身段,送上热情的拥抱。

  在几乎无可挑剔的《朱鹮》面前,这位“矜持女人”的内心被搅动了。

  一向对各种艺术作品惜墨如金的《纽约时报》在介绍舞剧《朱鹮》时称,该剧“极具当代意识的编舞充分展现了流畅的优美以及令人惊诧的翅膀的表现。它凸显了环境保护,呼唤人们关注人与自然那无法割裂的纽带。”

  也许正是《朱鹮》细腻地向人们展现了那条温馨的“纽带”,才触碰到了人类情感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也才使《朱鹮》在纽约人心中筑起了窝。

  纽约年轻的女观众芭芭拉·苏利文说:“全场看下来,才知道什么叫震撼。从幕布徐徐拉开,到演员谢幕整个过程,我感觉自己的汗毛都是立着的。我要找机会去中国学舞蹈!”

  桥梁与共鸣

  为解开《朱鹮》在任何城市、任何文化背景下演出无一例外地产生巨大的情感与美感冲击波的缘由,记者与《朱鹮》灵魂人物——导演与编舞佟睿睿进行过多次沟通,试图找到她开启观众心门的 “钥匙”。

  从《南京1937》到《记忆深处》,从《扇舞丹青》至《水月洛神》,从《碧雨幽兰》《夜深沉》《如梦年华》到《梅花三弄》《点绛唇》……仅从佟睿睿十几次获国家级舞蹈比赛金奖的耀眼过往,记者在采访与交流中就不敢挟带一丝浮皮潦草,只是期望能够洞悉蜷曲在她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

  佟睿睿说,每当创作时,她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桥梁搭建者——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搭建直抵人心的桥梁。

  她认为,古今中外,人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谁解开这个密码,谁就可能获得成功。从人出发,从人的情感出发是很重要的,要把人物嵌入事件当中。所有的事件是由人来发生的,所有的事件是用细节来叙述的……有评论说,在佟睿睿的舞蹈世界里,没有哀怨、没有悲恸、没有愤懑、没有愁绪,她在选题上一直都是那么健朗而阳光,有一种诗人般的潇洒与脱俗。

  佟睿睿说,十多年前她曾做过一部舞剧——《南京1937》。南京大屠杀作为民族记忆深处的疼痛,理应用艺术的形式让更多的后来人知晓那段历史,并反省战争中泯灭的人性是多么可怕,感知悲悯的人性如何散发光芒。

  于是,十几年后有了舞剧《记忆深处》的想法。它没有沿用《南京1937》的线性结构,而是把张纯如作为一个线索,引出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中亲历者们的那段回忆。

  关于《记忆深处》,佟睿睿想通过“12年磨一剑”,表现那段“铭刻于国家肌体,印入世界的记忆”。她认为,岁月与历史的那份回忆,依旧历久弥新,挥之不去。

  从佟睿睿关于与《朱鹮》无关的“闲聊”不难看出,对于情感深处的展现是她的舞蹈作品要倾力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佟睿睿说,《诗•大序》讲,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无声的语言有时更能触动人心,也正因为无声的艺术,要求创作者更加敏感和真诚,找到超越文字语言的表达方式,围绕传达的主题,注重每个细节。无声不代表天马行空式的自由,需要更自觉地围绕作品的核心。另外,还要抓住情感共鸣点。其实,每部作品搬上舞台,只完成了一半创作,剩下的一半,要由观众来完成。所以,也需要发现爱的观众。

  当代表达

  佟睿睿说,作为导演和编舞,创作一旦启动,主要还不是主题问题,而是角度和方式。《朱鹮》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的舞剧思维,大跨度结构,情境式编舞,是真正的挑战,也是真正的创新。如果依循传统创作思路,相信一定没有现在这么精彩。


  对于动物朱鹮,它对生存环境的苛求注定了它的命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一种宁可玉碎,不求瓦全的悲剧英雄情结。“我们习惯了从人类角度审视自然,可能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尝试从自然界芸芸众生的角度看人类自己。”

  作为舞剧艺术作品,将朱鹮的动作进行艺术化处理是创作基础,需要捕捉,提炼、再到创造这只东方之鸟的独特形象。头部和脖子的动态是灵动的,也是朱鹮敏感的特点。整体风格而言,现在对朱鹮的关注多起来了,其中,优雅是第一位,下半场朱鹮的死亡,用了一种断裂,大开大合的身体方式,和上半场形成反差,正因为美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同理,优雅的事物、美的事物被破坏也是最让人遗憾甚至痛心的。

  舞剧将朱鹮特有的身体韵律与古典舞身韵相结合,共同营造了一份特殊的身体意境,让朱鹮停留在那“似是非是”的唯妙唯幻中。朱鹮在丹青水墨般的秀色风景中跃动,轻舞的瞬间,晕染出一幅写意的曼妙诗画。她们从远方姗姗而来,只为赴你内心深处遥远的一面之约,拨开你最美记忆力的着实收藏……

  佟睿睿舞下的朱鹮不仅仅是一种东方身体文化的输出,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精髓的输出。

  情思袅袅,总是催人泪下。佟睿睿认为,安居现世的我们,又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去倾听朱鹮敞开内心的喟叹与悲歌,那是来自旷古幽远的声音所发出的对生命的渴望与对美好环境的期盼。“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或许只有这种力量,人们才会将失去了的美好镌刻于心,才会集万千关爱与期待于朱鹮,才能理解舞剧《朱鹮》中所折射出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厚重之道吧!

  《朱鹮》激起的涟漪

  佟睿睿说,朱鹮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广泛繁衍生息。到近代由于自然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甚至一度认为已经灭绝。虽然不像大熊猫一样在世界上有名,但在东亚还是广为人知,并且也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对于舞剧《朱鹮》的主创们,我们要通过艺术创作,在寻根追问中找到它的命运脉络。”

  多年协助中国文艺团体在美国演出的周玮认为,《朱鹮》在美国获得如此轰动的效果,除了有一个卓越超群的导演之外,一流的舞蹈演员以及人类心心相印的共同的价值观也是造成演出轰动的重要原因。《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杂志》等美国主流媒体几乎一面倒的褒扬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中国今后应多推出一些以人类共同关注的事物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尼克松总统外孙克里斯托弗·考克斯等美国精英阶层不仅观看《朱鹮》,而且高度赞扬,也说明这部作品真正走进了美国观众的心田。

  据《朱鹮》的中方媒体负责人介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中华风韵”品牌,连续7年携中国精品舞剧登上林肯中心的舞台,已经逐渐打造出品牌效应。包括在波士顿的另外两场演出,此次《朱鹮》在美国的演出,华裔以外的美国观众约占全部观众的六七成,售票的火爆程度令主办方感到欣慰。

  周玮说,仅从中国舞剧进入美国而言,《朱鹮》此次纽约之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1
【纠错】 责任编辑: 许义琛 徐海知
相关新闻
新闻 评论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06151297964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