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刻板认知 期待破茧成蝶
2017-08-28 08:3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图为2015年6月,“90”后华裔女孩李林笛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进行国会议员竞选宣传活动。  资料图片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青年们中,有的小时候随父母远赴重洋,更多的是祖辈就已在海外落地生根。他们的生活早已当地化,但却始终承受着一些共同的刻板印象——“虎妈”、沉闷、不爱交际……而作为“当事人”的华裔青年正在不断 “转型”,努力寻求突破,积极改变人们对华裔的思维定式。

  从严肃呆板到活泼醒目

  据《星岛日报》欧洲版报道,今年9月,约50万学生将在英国开始大学生活,其中,只有不足7000人能够就读剑桥或牛津,被录取的幸运儿里,华裔学生的数量高过白人。华人学子一直以成绩优异而名扬海外。但在“努力、认真、勤奋”的评价背后,严肃、呆板、不爱社交均是外国人给予他们的典型标签。当华裔青年们步入社会,“闷声发大财”同样也是当地人对他们常用的描述。华人只顾埋头做生意、不关心政治、不善于发声的形象似乎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外国民众的脑海里。

  如今,这种现象正在发生改变。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年正不断“觉醒”,他们勇敢地突破自我,努力打破当地主流社会对自身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学校,华裔学生因为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同时又具备刻苦认真的品质,学习上大家很难竞争得过他们。”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陆青梧说,“同时,华裔学生们都很擅长社交,既能和当地人玩得很好,也能和我们打成一片,他们中不少人担任各种协会或社团的主席,几乎是学校里最厉害的存在。”

  而相对于早期照片中厚厚的刘海儿加上厚厚的眼镜片,时下华裔年轻人也逐渐以更加阳光积极的形象示人。在欧美各大社交网络和视频门户网站上,越来越多的华裔年轻人敢于秀出真我。更有华人青年致力于推广自己族裔的优秀人才,改变人们对于华人的思维定式。据当地媒体报道,22岁的华裔青年罗冠庭和他的朋友们推出一个“另类亚裔”网站,意在为有才华有梦想的华裔青年打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敢于坚持理想的华人打气。

  以“多元”面对傲慢与偏见

  “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好,做生意时拼命赚钱,这是外国人眼中华人传统的形象,实际上也是长期以来华人的习惯。在西方人眼中,华人常和‘保守’、‘不会生活’画上等号,甚至在早期,华人的形象十分丑陋。”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后来随着华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成功,外国人对当地华人的印象才开始发生改变。当下,华人职业、人生规划开始渐渐多元,除了科教、经管领域、还有不少华人成为工程师、医生,包括在律师行业中,华人的数量也渐渐开始增多。”

  对于华人被“贴标签”这一现象,美国华商总会顾问蔡文耀也坦言,不仅仅是华人,所有新移民族裔都会遇上这样的情况。因为新移民“落地”后首要的目标是寻找生存空间。在异国他乡通过学习、做生意出人头地是以往华人公认的捷径。

  “诚然,埋头苦干的华人不断改变自身的境遇,但也使得他们无法从更宏观的角度参与社会。当资源有限,社会中不同族裔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问题就容易凸显。”蔡文耀说。

  从1976年到2008年,美国大学中亚裔学生数量增长了6倍。不少美国人认为是华人学生抢走了自己的入学名额。同时,华人也因被认为在工作领域能够“不经审视”地走向成功而收到不少羡慕、嫉妒甚至讥讽的目光。

  过去,当家门外的社会与自己家中全然不同,有不少华裔青年害怕被歧视,故而将自己与一切中华印记相割裂。但现在,更多华裔年轻一代认识到中华文化不是负累,他们坚持学中文、说汉语,同时积极适应当地文化、拥抱多元社会。

  “作为一个移民二代,我曾经感觉自己站在一面文化墙上,左手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右手是西方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理念,我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巴西华人青年联合会创会会长叶王永说,“但事实上,如果抛弃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将得不到任何尊重。只有以一颗包容的心,秉持该秉持的,接受该接受的,才能达成与自己的和解,也才能真正走进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不争急流但愿滔滔不绝

  “现在华人第二代、第三代年轻人们都很有想法。他们在海外长大,从小就培养了自主意识。很多孩子不愿子承父业,而是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到社会上进行历练。”巴西华人协会常务副会长、圣保罗华星艺术团团长李青霞说。

  但同时,李青霞指出,相对于在巴西占据庞大体量的日本青年,中国新移民的后代在行动力和决策方面还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各种比赛、竞选活动中,华人青年的支持率体现出他们的社会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包括我艺术团中的学生,他们很出色,可通常只是独善其身。”

  相比中国留学生的“抱团”,华裔学子则显得更加独立。蔡文耀认为,华裔年轻人在注重“私德”的同时也应彰显“公德”。做到静水流深不容易,但最基础的是不要让自己的优秀具有攻击性。

  “我的父母告诉我,在西方,一个人不属于一个族裔,那么他什么也不是。从小,我就知道我既应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也要积极接受当地的主流文化。我努力使自己不做无根浮萍,而要做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努力消除存在于其间的偏见,让主流社会对华人有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理解。”在加拿大多伦多学习生活的华裔青年温孝瑜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道。

  “年轻人是我们的重点培养对象,他们就是未来。”叶王永说,“当前,各地的侨团均出现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希望华人青少年能够循序渐进、源源不断地走进主流社会,在对国家、社会的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学会为自己发声,通过华人的阶梯为华人争光。”

+1
【纠错】 责任编辑: 吴寒冰 李夏
新闻 评论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03941296905201